新闻中心

  三年前IPO无果后,曾一度被视为行业标杆的微医开始“隐退”,选择砍项目、降成本,转而聚焦数字健共体。三年后,面对处方外流等新一轮风口,微医再次“卷土重来”,准备重启上市计划。

  日前,有市场消息指出,微医今年预计营收近百亿元,最快或将于今年底再次向香港交易所递交上市招股书。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尝试电话联系微医集团,但截至发稿,微医集团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不过,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微医计划上市的消息确实属实。而之所以选择在港交所上市,则是因为微医大部分资产都是外资资本。

  在微医“隐退”的这段日子里,互联网医疗的竞争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凭借平台优势,稳居行业头部;三度递表的方舟健客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支付宝加码布局医疗业务,并收购好大夫在线;美团将消费医疗和严肃医疗合并,百度医疗业务亦迎来组织调整,大健康事业群组由独立的事业群组降级为了事业部。

  资本市场里从来不缺故事,只是这次属于微医的,又将如何被展开?

  跻身互联网医疗赛道
  微医的创办并不是创始人廖杰远在办公室拍脑袋决定的,而是源于其侄儿的一次意外。

  当时,不到两岁的侄儿腿上长出一个奇怪的包,因医生的误诊导致侄儿接受了两次手术,经历了十个月病痛的折磨仍未能被治愈。

  “站在医院的台阶上,我下定决心,但凡我这辈子还能做一件事,就用自己熟悉的数字技术,让天下人看病不再那么难。”廖杰远在一次演讲中说道。

  2010年,廖杰远创办了微医的前身“挂号网”,致力于将公立医院的号源外移到互联网上。微医也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起步,跻身互联网医疗赛道。

  廖杰远曾是科大讯飞的创始人,也曾以技术人员身份参与创立了中国绿线,在IT行业闯荡数十年。对于医疗行业来说,廖杰远是名副其实的“门外汉”。医疗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再加上当时医院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想要撼动这面铜墙铁壁非常困难。

  不过,廖杰远曾把自己比喻成开凿隧道的人,并坚信总有一天隧道能凿通。

  也是在2010年,世界经济论坛首届移动医疗峰会在美国圣迭戈召开,探讨移动医疗为人类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2011年,原国家卫生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的政策。

  在国内国外,市场、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挂号网实现了快速发展。2012年,挂号网获得了来自风和投资、五源资本2200万美元的A轮融资。2014年,互联网医疗投融资大爆发,挂号网获得来自腾讯领投,复兴资本、晨兴创投、启明创投跟投的1.06亿美元B轮融资,成为当年互联网医疗融资之最。

  2014年6月,挂号网推出一款名为“微医”的APP,包含微医院、微医生、微支付三大主要应用,将医院、医生、患者联系在一起。

  一年后,挂号网也正式更名为“微医”;也是这一年,微医与浙江桐乡市政府建立了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为患者提供以复诊为核心的在线诊疗服务。彼时,微医实现连接全国27个省份1900多家重点医院、三甲医院的接入率达到70%、汇聚了20万名医生、专家团队超过7000组。

  由于廖杰远在农村长大,深知缺医少药的困难,因此微医首先将互联网医院落地到田间地头。他希望运用新技术,打造“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健康服务网络,让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实现下沉,把医疗健康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

  廖杰远也因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扶贫方面的努力,在2019年被国家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聚焦ToG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继首创互联网医院这一新模式之后,2019年,微医又首次提出了“数字健共体”的概念,开始加码布局ToG业务。

  用廖杰远的话来说,微医开始逐步进入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微医用五年的时间真正用数据和智能,驱动中国医疗行业的升级。”

  但是,ToG业务其实并不好做。“这是一个毛利率比较低、攻坚难度比较大,而且后续不一定能完全复制的项目。总之是一件难度大但前景不甚明朗的事情。”药赋能CEO、资深医药从业者邵清认为。

  尽管如此,在各项政策逐步落地的背景下,随着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廖杰远开始带领团队真正落地“数字健共体”的概念。

  2020年,微医与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数字健康战略合作协议,由天津微医互联网医院牵头、在全市26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部署基于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专家共识的智能专病诊疗系统,全面启动数字健康共同体省级示范区建设。

  公开信息显示,天津市数字健共体凭借“四朵云”平台和家庭医生签约按人头总额付费改革,两度获评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其中,西青区数字健共体建设经验,被纳入国家卫健委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广。

  2022年4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引导地方探索基层数字健共体建设。

  同年7月,微医又完成了由山东国投出资超10亿元的战略融资。当时也有消息称,还有多地政府正在与微医洽谈,计划通过此类方式加速数字医疗平台与本地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融合。

  根据微医官方公众号发布文章中的最新数据,目前已有天津、山东、浙江等7个省、市与微医建立了数字健共体建设的合作。

  邵清认为,在ToG业务中,微医有三点优势:首先,微医布局得较早,相关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成熟,同时也在国内较早做处方外流,建立了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并参与相应标准的建设;其次,微医与政府之间有较好的合作关系;另外,微医没有那么强的功利性,前期做了很多投入,但并不是一上来就想着挣钱。

  “从市场竞争格局看,微医在ToG赛道的竞争其实并不太大,一方面,微医有其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可能证明这不是一个合适的赛道,这条路最终能不能走通还需要打一个问号。”邵清强调。

  邵清进一步指出,互联网医疗一直是“叫好不叫座”,消费者需要,政府需要,企业也需要,但是付费方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布局“AI+医疗”
  毋庸置疑,以微医为代表的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系统,以及各种算法模型,可以帮助政府节约医保。在此基础上,数字健共体模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广。

  近期,国家卫健委先后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其中提到,三明医改下一步的首要重点就是推动“医共体”提升为“健共体”。

  近些年来,微医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医疗资源,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在ToG的业务中逐步构建起了自身的护城河。

  无论从股东层面看还是从业务层面看,微医与政府的关系都显得有些微妙。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近期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一些关注央国企招聘的自媒体账号中,也会发现微医的身影。

  今年两会,“人工智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AI所带来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流着国资血液的微医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一竞争高地。

  实际上,早在2017年,微医便携手浙江大学,斥资上亿元共同筹备了医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探索AI+医疗的发展。

  只不过,近几年的微医在“隐退”中,除了时不时传来上市的消息外,就是与政府的各类合作项目。在ChatGPT爆火、国内不少企业纷纷高调宣布押注AI之后,微医一反常态,并未选择再次高调追寻医疗行业的变革风口。

  直到今年3月,微医才高调宣布与腾讯签订战略合作,联手攻坚医疗大模型。一个多月后,廖杰远在一次活动上公开表示,在过去的9年里,微医用AI升级了医疗健康的三个领域,包括医疗服务、药品流通、中医药创新,最终形成了AI健共体、AI药械交易、AI中医药三个平台。

  此外,今年8月,微医在上海发布了全国首家人工智能医院,构建了“AI医生、AI药师、AI健管、AI智控”四大智能体,引发行业的广泛关注。

  凭借AI赋能医疗健康服务的创新实践,微医上榜了“2024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同时,微医也凭此登榜“2024凯度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

  “不过,目前来看,‘AI+医疗’还没有可以跑通的商业模式。其他行业的‘AI+’目前也都没有商业化,那么对于医药行业来说,现在很难做得好。至少在3至5年之后,当其他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医药行业的商业化才可能实现新的突破。”邵清强调。

  根据微医官方公众号发布文章中的最新数据,当前,微医在全国已布局26家互联网医院,连接了30多万名医生,实名注册用户超过3亿。

  那么,备受关注的微医能否如愿上市,又是否能最终跑通一条独具特色的商业化道路,还需市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