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23年以来,欧美主要经济体抗通胀取得明显进展,高通胀逐渐回落。进入2024年,全球降息大幕正缓缓拉开,近期瑞士、瑞典央行率先下调利率,预计年内欧美主要央行政策将陆续转向,不过,调整时机仍将取决于通胀韧性和经济基本面。欧美主要央行政策调整及走向,将会引发一系列外溢影响。对此,我们应加强分析,提前预判,做好应对。

  美欧日央行货币政策分析
  美国通胀“高烧”不退,经济基本面和潜在增长动力强劲,但温和衰退的可能性加大,美联储正陷于两难境地,降息步伐将更加谨慎,预计在更长时间内维持高利率水平。

  从降息的通胀条件看,年初以来的通胀数据并没有给美联储更多信心,通胀仍然过高,美国仍处于抗通胀艰难的“最后一步”。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美国PCE物价指数环比增长年率3.4%,远超2%的政策目标;核心PCE物价指数飙升至3.7%,是近一年来最大涨幅。数据公布后,美元指数和10年期美债收益率分别升破106和4.7%,反映出市场对美联储未来政策的重新评估。美国通胀仍然过高,一再延缓美联储的降息时间。

  从降息的就业条件看,美国就业市场出现降温,但整体依然强劲,用工成本总体下降,但尚未出现快速降温迹象。5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声明中,用“劳动市场需求仍然很强”替代1月份“新增就业有所缓和”的措辞,表明了“不急”降息态度。

  从降息的经济条件看,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GDP环比年率初值增长1.6%)近两年来首次低于长期趋势水平,经济有序降温,不过,“软着陆”乃至“不着陆”仍有支撑:一是AI效应,即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进步,正推动美国需求和生产率提升,预计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美国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持;二是人口效应,即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强劲表现(疫情期间的清洗效应)和人口增长(移民,约240万~270万人)的超预期,为经济增长提供坚实基础;三是中国的低价出口有助于美国控制通胀,能源自给自足增强了经济韧性和通胀控制能力。

  欧元区经济增长承压,通胀继续趋势性下行但仍不明朗,短期内货币政策将保持定力,预计二季度后将率先开启降息窗口。

  从经济增长看,目前欧元区经济基本面明显比美国更弱一些,部分经济体步入衰退边缘。2023年四季度,欧元区GDP同比零增长,较三季度-0.2%的收缩略有好转,但衰退风险仍然较高。目前欧央行预计欧元区2024年经济增长率仅为0.6%,经济活动“短期内将保持低迷”。长期维持高利率水平将不利于经济持续复苏,随着通胀趋势性下行,欧央行或将率先改变政策立场。从通胀走势看,欧元区通胀有望继续下行,后续可能稳定在2%目标区间附近,将为欧央行政策转向提供有力支撑。从劳动力市场看,欧洲劳动力市场持续紧张,或将成为核心通胀的支撑因素。不过随着通胀补偿和最低工资谈判压力消退,预计工资增速将在下半年逐渐下降。

  日本经济温和复苏,“工资—通胀”良性循环初步确认,预计不急于退出“零利率”,短期内再次加息可能性不大。

  从货币政策空间看,退出负利率是日本央行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关键一步,但在零利率基础上进一步加息则属常规性操作,需在权衡经济增长和通胀形势基础上作出判断。目前日本经济温和复苏,通胀率围绕2%目标上下波动,再次加息紧迫性不强。从经济增长看,2023年日本经济温和复苏,负向产出缺口基本消失,全年GDP名义增速达到5.7%,实际增速为1.9%,是近年来较高水平。2024年以来,日本服务业PMI继续回升,强劲的海外旅客、出口持续增长趋势有助于一季度实现适度经济扩张,抵消国内需求停滞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为日本央行进一步加息提供有利因素。不过,后续若美联储开启降息操作,日元可能步入升值阶段,出口对经济边际拉动作用可能消退,日本经济总体仍将面临多重压力,加息空间有限。从通胀走势看,今年以来,日本通胀加速下行,3月份CPI同比上涨2.6%,核心CPI降至2.9%,2022年11月以来首次跌破3%,接近2%的目标。3月“春斗”工资谈判平均涨薪超预期达到5.28%,创下1991年以来最大涨幅,“工资—通胀”螺旋进一步形成,推动经济主体提升通胀预期。不过,目前日本通胀更多是输入性通胀,加薪效果能否传递到居民消费,进而传到通胀层面,仍需观察。

  可能存在的溢出影响
  其一,欧美主要央行维持高利率水平,可能加剧新兴市场国家债务危机。当美国利率较高时,资金从新兴市场流回美元区,推高美元汇率,推高美元资产价格,吸引更多资金流出新兴市场。这种情况下,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被迫动用外汇储备来维持汇率稳定,但随着外汇储备的迅速减少,基本面因素恶化,更多外国游资和本国资金或会撤离。不少新兴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债务,一旦外资撤离,美元流动性很快枯竭,容易爆发债务危机。

  其二,欧美主要央行“不急”降息,或将引发资产重定价,加大其他货币贬值压力。近期美国公布一季度经济和通胀数据后,市场开始对美国政策利率前景重新评估、重新定价,推动美国国债市场做出调整,资产定价产生连锁反应,美元汇率全面反弹,导致包括日元在内亚洲货币被动贬值,也加大人民币汇率的下行压力。不过,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预期正在逐渐改善,后续若美联储步入降息周期,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可能温和回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或将企稳。

  其三,欧美主要央行政策调整,或将加速风险累积,加剧金融市场动荡。这里面包括两种情景:一方面,短期内美联储不急转向,全球利率持续高企可能会加剧金融市场压力,并影响全球及其国内增长前景。同时货币政策的延迟累计效应也可能导致实际产出下降、银行信贷紧缩以及家庭部门偿债压力的增加。另一方面,后续若欧美央行降息,将触发全球降息周期,推动非美货币升值,对各国流动性造成冲击,这种跨境资本的快速流动将加剧金融市场波动。不仅如此,主要央行政策调整周期和节奏的错位,还可能加速金融脆弱性暴露。

  其四,美欧主要央行“不急”转向,将制约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空间,对我国货币政策形成掣肘。目前我们正在看到的景象是,美联储对于货币政策转向更加谨慎,非美经济体可能会比美国率先进入降息周期,且非美经济体的经济表现普遍比美国更弱,非美经济体与美国存在政策方向和经济基本面的“双重背离”。这种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操作将面临两难境地。实际利率过高,被认为是我国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这也是货币政策操作的一个重要着眼点。目前美联储转向趋于谨慎,我国货币政策的空间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掣肘。后续若美欧日央行步入降息通道,我国货币政策空间或将进一步扩大。

  相关政策建议
  针对美欧日主要央行短期内“不急”转向带来的预期重估,以及后续政策调整可能的外溢冲击,预案比预测更重要。我国政策应坚持“以我为主”,加强国内外形势监测分析,在加强情景分析、压力测试基础上,加大逆周期调节,提高政策应对能力。

  一是审慎看待一季度经济数据,保持政策定力,避免前紧后松。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良好开局,GDP同比增速5.3%,较4.9%的预期值高出0.4个百分点。不过也要看到,一季度GDP数据的超预期,主要受1~2月数据、价格指标以及外贸数据等因素推动,目前我国经济有效需求仍然不足。要防止因一季度经济数据“开门红”而出现政策转向,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是继续加大逆周期调节,推动经济持续向好,以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超预期,但也要看到,当前经济属于结构性恢复,总需求不足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为此,积极的财政政策仍应靠前发力,走在预期前面,进一步优化财政的支出结构,重点解决消费恢复乏力问题,带动供需良性循环。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发挥好总量和结构两种功能,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政策操作的重要考量,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三是进一步完善汇率政策操作,强化预期引导,防范汇率超调风险。若美联储不急转向,高利率水平持续,美元指数走高,中美负利差继续走阔,人民币汇率将持续承压。后续若欧美央行开启降息通道,人民币汇率有可能会面临较长时间的调整压力。为此应增加汇率弹性,发挥汇率吸收内外部冲击减震器作用,拓宽货币政策自主空间,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作用,强化预期引导,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四是压实金融风险防范责任,防范外部风险与叠加风险。考虑到欧美央行政策转向可能与美国大选、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风险交织,引起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落实风险责任、完善风险预案十分必要。要综合发挥市场主体、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作用,加强金融市场风险监测,密切关注跨境资金流动动向,摸清底数、因企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