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国新办21日就近期投资、财政、金融有关数据及政策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出宏观政策加力稳增长的最新信号。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苏社在会上表示,将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等,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推动全年投资保持平稳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回升、长期向好。

  “总的来看,收入延续增长态势,同时支出靠前发力。”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总结今年前两个月财政运行情况时说。而就央行扩表5万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回应表示,降准等不同工具使用,对央行资产负债表影响不同,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降空间。

  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

  今年投资实现“开门红”。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4%,加快2.9个百分点,比整体投资高5.2个百分点,成为稳投资、稳经济的重要支撑。制造业投资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4.3%,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0%。

  “这些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结构持续优化,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行业正呈现发展向好态势。”刘苏社认为,这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更体现出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国家发改委此前印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组织开展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聚焦产业发展短板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做优做强。

  数据显示,今年1~2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增速分别比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高出1.6个和0.5个百分点。

  今年前两个月,民间投资增长0.4%,扭转了去年全年负增长的状况。刘苏社表示,民间投资是民营经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也是民营经济活跃度的“晴雨表”。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努力保持民间投资稳定增长态势。

  去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促进民间投资的17条政策措施,推动解决民营企业的问题诉求,建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机制,也向社会公开推介重大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等,大力营造民间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显示,截至2月29日,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项目共计1612个,总投资规模2万多亿元。

  关于下阶段促进民间投资的重点工作,刘苏社介绍,一是完善制度环境,让民营企业“安心投”。目前正在研究起草《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更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为民间投资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二是拓宽投资空间,让民营企业“有的投”。主要是推动地方和相关行业落实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机制,管好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中的民间投资引导专项,最大程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让民营企业“投得好”。建好用好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通过投贷联动、重大项目用地保障等机制,加强民间投资项目的融资和用地等要素保障,促进更多的民间投资项目落地实施等。

  财政支出靠前发力,超长期国债投向明确

  当日财政部公布了最新财政收支情况。今年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585亿元,同比下降2.3%。

  廖岷解释,这主要受到两项特殊因素的扰动。一方面,2022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部分缓税在2023年前几个月得以入库,抬高了去年同期基数。另一方面是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对今年的减收影响。比如,2023年8月开始实施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又如,2023年年中出台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收加计抵减,提高部分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政策,都拉低了今年1~2月税收增幅。

  “如果扣除上述特殊因素的影响以后,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可比的口径下增幅2.5%左右。实际上实现了恢复性增长,这与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基本保持一致。”廖岷说。

  为了稳定宏观经济,积极财政政策加大支出力度。财政部数据显示,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624亿元,同比增长6.7%。

  廖岷表示,前两个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了全年预算的15.3%,支出进度是近五年同期最快的,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等领域支出增长较快,重点项目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财政支出既有总量效应,更有结构效应,所以我们相信这对于推动宏观经济复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带动社会资本投资都将产生积极作用。”廖岷说。

  刘苏社还介绍,到今年2月,发改委已经分三批下达完毕1万亿元增发国债项目清单,超过一半用于防洪排涝等相关水利设施建设,超过2000亿元用于京津冀等地的灾后重建。这也带动相关领域支出保持较快增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起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刘苏社表示,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方案,细化完善支持领域,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总的考虑,就是要统筹好“硬投资”和“软建设”,集中力量解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尽管今年前两个月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发行规模下降,拖累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下降10.2%,但业内认为,随着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加快发行,将推动全年政府性基金支出保持两位数增长。

  回应扩表5万亿,降准仍有空间

  随着金融加大支持实体经济,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央行总资产达45.7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与2022年末央行总资产41.67万亿元相比,2023年央行扩表规模超过4万亿元;与2023年7月末央行总资产40.81万亿元相比,则扩张了近5万亿元。

  宣昌能表示,降准会减少准备金需求,释放长期流动性,对央行资金有替代作用;央行对存款类金融机构增加债权,会主动投放流动性。降准多一点,央行资产负债表就会扩张小一些;降准少一点,央行资产负债表就会扩张大一些。具体使用哪种工具,需要结合不同形势需要,量上也会有多有少,总体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根据央行资产负债表,央行在2023年扩表的主要科目为“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该科目的主要组成部分为MLF(中期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主要体现了央行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向其他存款性公司投放的资金。截至2023年末,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为18.56万亿元,2022年末这一数字为14.31万亿元,增长4.25万亿元;2023年7月末,这一数字为13.58万亿元,增长4.98万亿元。

  宣昌能表示,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等,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实现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宣昌能称,相比国外央行存款准备金率几乎为零,调节余地很小,更多通过主动扩表和缩表来调节流动性,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水平还有7%,仍然是投放流动性的重要手段。另外,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约45万亿元,贷款余额是244万亿元,两者的比例接近1:5,与国外央行相比,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是有效的,目前信贷增速也保持在合理水平,有助于实现央行法定目标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宣昌能强调,我国货币政策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工具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降空间,存款成本下行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有利于拓宽利率政策操作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