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据要素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全国范围内的“摸家底”也正式开展。
近日,国家数据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出通知,提出开展全国数据资源情况调查,调研各单位数据资源生产存储、流通交易、开发利用、安全等情况,为相关政策制定、试点示范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这也是国家数据局去年10月挂牌成立以来,联合其他部门开展的首次大范围摸底调查。
据国家数据局发布的调查方案,此次调查对象涉及省级数据管理机构、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公安厅(局),各省重点数据采集和存储设备商、消费互联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数据交易所、国家实验室等单位,中央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国家信息中心五类对象,针对不同类型调查对象设计了11份调查表,调查的内容包括数据生产总量、存储总量、开放总量、数据产品可交易数量等。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双聘教授王春晖认为,调查结果将对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按照统筹规划、需求导向、分类分级、统一标准、规范应用、安全有序地开发和利用公共数据资源指明方向。
摸底促进数据开发利用
伴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推进,我国数字经济迈向了全面扩展期,数据成为了新的生产要素。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进一步催生海量数据。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全球占比达10.5%。另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初步测算,全国企业数据要素支出规模约3.3万亿元。如果考虑数据资产评估、质押、融资等衍生市场,整体规模可能超过30万亿元。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1月初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演讲时说,激活数据要素价值,要深刻把握数据要素价值运动规律。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多重优势,如何更好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是把握发展机遇的重点。当前,为促进数据要素流通,还需要在制度建设、流通利用方式、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深化研究。
数据要素市场政策利好频发也让数据交易市场呈景气态势。今年1月1日起,财政部制定印发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正式施行。这意味着数据要素从会计报表上开始显性化,过去被企业费用化处理的数据资产在资产负债表内有了表达。此外,国家数据局也在去年底公布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征求意见 稿)》,提出到2026年底,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数据交易规模增长1倍,场内交易规模大幅提升等。
2月27日上海数据交易所联合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发布的2023年四季度“数据交易市场景气指数”显示,2023年四季度数据交易市场处于全面景气态势。
不过,数据具有规模报酬递增、非竞争性、低成本复用的特点,且目前存在数据供给质量不高、流通机制不畅、应用潜力释放不够等问题,这些都是数据要素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教授认为,当前,数据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开始显现,但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方面,“沉睡”的数据有待开发,数据流通体系有待完善,数据供不出、流不动,数据资源有效供给难以满足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对数据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主体不敢用、不会用、用不好,数据对经济的贡献度有待提升。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而且制约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
“本次摸清我国数据资源底数的基础上,将形成以公共数据资源为主的采集汇聚、加工处理、共享开放、创新应用的数据资源体系,从而推动建设公共卫生、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公共服务、能源交通、电子政务等重要领域的国家数据资源库。”王春晖认为。
本次方案将摸底哪些数据资源?根据通知,本次摸底是为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工作部署,摸清数据资源底数,加快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价值。
具体来看,11份调查表的对象包括省级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国家实验室数据资源、数据采集和存储设备商数据资源、平台和数据技术企业数据资源、数据交易所数据资源、运营商数据资源、地方重点应用企业数据资源等。
比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依法履职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收集、产生的数据;数据生产总量是指数据创建、捕获、复制和消费等的数据总量。
平台和数据技术企业数据资源涉及的数据生产总量主要指数据创建、捕获、复制和消费等的数据总量。
服务器、PC、手机、内存设备、硬盘、边缘智能设备、传感器、智能家居、仪器仪表、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数字标牌、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监控设备、无人机等,其中上述设备产生数据频次主要指在数据生产过程中数据元素生成的平均次数。
地方加速数据要素市场建设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影响下,地方政府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等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数据要素市场,哪些城市表现更为亮眼?
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去年年末发布的《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指数》显示,在选取的样本城市中,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指数分值呈现为综合引领型、加速成长型、机会潜力型三个梯队。
综合引领型城市均为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外,还包括杭州、南京等新一线城市,数据要素治理、数据要素供给、数据要素流通、数据要素市场保障体系四项指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今年年初相继召开的地方两会中,数据要素被纳入到多省市今年的工作计划中。如上海提出,统筹数据开发利用和安全保护,探索建立数据流通交易等制度和标准规范。北京指出,大力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开展数据资产入表、数据跨境便利化服务等综合改革试点。山东、安徽提到,要开展数据资产化试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试点,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和授权运营。
各地也在密集出台数据要素政策。去年12月1日,广州发布《关于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产权分置运行机制,强化数据权益保护力度”“培育统一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有序高效流通交易”“完善数据收益分配制度”等。去年12月5日,浙江发布《数据资产确认工作指南》,这是国内首个针对数据资产确认制定的省级地方性标准,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为数据资产入账、入表提供了坚实基础,及时填补该领域标准空白;同日,《青岛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发布;12月6日,海南印发《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不久前上海数据交易所发布的《数据资产通证化上海路线图》,首提DCB(Data-Capital bridge)数据资产“一桥、两所、两轴”架构,促进有关各方展开数据资产通证化的探索和实践。上海数据交易所总经理助理刘小钰认为,如果数据要素与传统的资本要素相叠加,也就是当企业将优质的数据资产盘活,使得数据资产可以像传统的股票、债券等一样,在市场上进行流通交易的时候,其经济价值才能得以真正释放。
在刘小钰看来,传统上,数据孤岛和数据壁垒限制了数据的流动性和利用效率。对企业而言,数据资产通证化不仅可以实现资产变现,提供新的收入来源,增加经营效益,更重要的是,还能提供新的融资渠道,通过数据资产通证化项目,吸引投资者参与,满足融资需求。传统的融资方式存在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多个中间环节,而通证化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点对点交易,省掉了中间环节,直接降低了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