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范围内正在推进的城中村改造项目达到162个。这些改造项目中,符合条件的可实施“拆除新建”,集聚了产业的将先行有序疏解集聚产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给予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支持。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据新华社12日消息,目前,各地正按照部署,扎实开展配套政策制定、摸清城中村底数、编制改造项目方案等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中村改造信息系统投入运行两个月以来,已入库城中村改造项目162个。
住建部称,城中村改造将优先针对群众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隐患多的城中村。除了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外,通过城中村改造还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
住建部提到,在超大特大城市正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分三类推进实施:一类是符合条件的实施拆除新建,另一类是开展经常性整治提升,第三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实施拆整结合。
具体而言,拆除新建的将按照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管理;整治提升的将按照文明城市标准整治提升和实施管理,并将建立政府与村民、社会力量改造资金共担机制。项目改造之前,需先行做好征求村民意愿、产业搬迁、人员妥善安置、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落实征收补偿安置资金等前期工作。
“拆除新建”并不能与增量开发画等号。有业界人士告诉记者,此前有相当长时间,一些地区城中村改造广泛采用拆除重建的房地产开发模式进行改造,这导致拆迁补偿成本越来越高,资金平衡越来越难,也无益于解决人口流入地的“住有所居”问题。
对此,住建部此次强调,城中村改造将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各地城中村改造土地除安置房外的住宅用地及其建筑规模,原则上应当按一定比例建设保障性住房。
“十四五”时期,全国初步计划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近900万套(间)。据住建部9月发布的最新消息,各地近两年来共已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08万套(间),完成投资超过5200亿元,未来将继续“多措并举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这意味着城中村改造将在坚持‘商品房+安置房’的基础上,增加保障性住房部分,包括共有产权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等。”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说。
相较于其他城市更新模式,城中村改造的推进速度相对缓慢,有调研显示,一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约耗时10年之久。“坚持成熟一个推进一个。”住建部如是明确。
“这是由于城中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土地性质、利益主体的协调难度高。即便在一线城市中,广深与京沪的城中村改造进展和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一名城市更新领域专家对第一财经分析说。
“目前,北京和上海都提到了综合区域更新的概念,我认为这是超大特大城市在城中村改造中值得关注和学习的。”该名专家认为,尤其是在城郊地区,地区政府在进行城中村改造之初,就应该跳出“一个简单的民生工程”的规划思路,并以系统化眼光,定下多元目标,让改造项目一方面满足城市外围地区制造业发展中,新市民和蓝领工人职住平衡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公共环境的提升和商业商务服务能力的再造,带动区域整体的招商引资能力,并让更多生产和消费场景走进城中村。
对于一部分集聚了产业的城中村,此次住建部也单列提出,在改造中将做好产业搬迁和转型升级,在摸清城中村产业状况的基础上,城市政府将安排好产业转移承接园区,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先行有序疏解集聚产业。改造后,将根据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引入优质产业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并提供一定规模比例的低成本创业空间,保障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创业需求。
城中村改造的主要问题和难点在于资金压力、统筹协调方面。住建部对此提出,坚持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既可以由城市政府筹措资金,也可以引入社会资金,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给予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支持。城市政府对城中村改造负主体责任,统筹市域内改造资金安排,做到改造资金市域内综合平衡、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