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简称“中博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形成300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2023年,我国日均新设企业2.7万户,中小企业总数超过5700万户。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近些年由于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一些中小企业面临市场需求减弱、融资难融资贵以及用工成本升高等挑战。对此,近期各部门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并密集召开企业座谈会,了解企业状况和面临问题。
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中小企业的数字化、集群化、专业化发展?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对当前市场关心的有关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回应。
“受益于一揽子增量政策逐步发力显效,市场需求明显回升”,在中博会期间梁志峰表示,从生产端看,今年以来,中小企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扩张状态,10月中小企业生产指数为50.7%,已连续6个月处于扩张区间。
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问题,中博会上工信部介绍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了重点推动优质中小企业率先改造,打造转型标杆。梁志峰认为,方案注重构建供需适配、服务有力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形成长效机制,为常态化、市场化推进转型筑牢基础,支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变“盆景”为“风景”。
在梁志峰看来,本次方案主要有三个亮点。一是注重新模式,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平台企业、集群园区的资源汇聚优势,通过订单牵引、技术扩散、资源共享等“资源+工具”的方式,牵引中小企业开展改造,推动链群融通转型。二是注重新技术,着力加强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供给,推动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推广,强化中小企业数据要素赋能,用新动能带动新发展。三是注重新供给,围绕细分行业研制“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提高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能力,着力培育数字经济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梁志峰还透露,将通过强化优企培育、强化数字赋能、强化融通创新等三方面着力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完善“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
《21世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广受大家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请问在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方面,还有哪些工作考虑?
梁志峰:当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受到广泛关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国家的长期战略,我部坚持专精特新发展方向,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目前我国已涌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着力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完善“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优企培育。落实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联合财政部继续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
二是强化数字赋能。落实《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持续开展城市试点工作,分类梯次推动数字化改造,加快中小企业链群融通转型,加强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新质生产力赋能,持续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公共服务,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长效机制。
三是强化融通创新。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构建市场化运作机制与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各地组织开展“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围绕《2024年大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目录》进行“揭榜”,助力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将加快制定出台促进集群发展的若干措施
《21世纪》:工业和信息化部如何通过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梁志峰:我部2022年出台《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暂行办法》,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动能,将集群打造成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沃土、区域经济发展壮大的载体、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支点。
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认定了300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各地培育认定省级集群1016个。截至2023年底,300个国家级集群共创造产值7.8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入驻中小企业8.5万家,带动就业超过500万人;优质中小企业数量达2.2万家,占集群中小企业总数量的26%;集群中小企业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为297.3件,同比增长22.2%;中小企业上云比例达69.4%,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53.6%。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深入开展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工作,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培优企业、做强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完善集群支持政策。加快制定出台促进集群发展的若干措施,引导地方完善集群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各地健全集群促进机构职能,提升集群公共服务能力。二是加强集群间交流合作。举办与产业链相关的集群对接活动,促进集群间共同开拓市场、共享资源要素。搭建集群与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协作平台,助力集群深度参与产业链供应链、扩大开放合作。三是开展集群诊断服务。适时推进集群建设指南、成熟度评价标准等指导性、导向性文件,组织行业专家、服务机构走进集群开展诊断评估,把脉集群创新、数字化、绿色化等发展水平。四是加大集群宣传推广。加大集群政策宣贯力度,编制发布集群发展报告、集群典型案例集,积极宣传集群发展经验,树立一批“小而美、专而强”的集群代表,推广集群典型案例。
《21世纪》: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如何通过推动中小企业高水平对外合作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梁志峰:在促进中小企业对外合作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建机制。我部先后建立22个双多边中小企业合作机制,对接国家约50个,为推进中小企业对外交流合作奠定良好基础。2023年,推动“提高‘专精特新’能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快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等中国理念写入《2023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旧金山宣言》。
二是搭平台。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已成功举办19届,实现了良好效果,受到国内外广大中小企业的欢迎。同时,我们在全国共批复设立了15个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为中小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搭建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平台。
三是做对接。我部联合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在全球以线上线下方式举办近700场跨境撮合对接会,帮助9万余家中外中小企业拓展市场。此外,在德国设立首个中国中小企业中心、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中小企业合作论坛和“创客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开展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专项行动等活动,帮助中小企业融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