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Center

  [ 从2019年到2023年四年的时间里,科创板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是23%和24%。 ]

  构建服务科技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同时,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又为资本市场提供了高质量的上市储备企业和上市公司,提升了资本市场的活跃度。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双向互动仍然存在诸多瓶颈堵点,如何通过制度创新,突破体制机制约束,发挥科技与资本的协同效应,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成为摆在资本市场建设者与参与方面前的共同难题。

  6月19日,在“2024年陆家嘴论坛全体大会: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上,来自证监会、沪港交易所等领域的与会嘉宾共同讨论如何推动资本市场更好服务科技创新,提升资本市场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度与创新性。

  提升资本市场的包容度

  在与会嘉宾看来,科技创新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及生产效率提升起到重要影响,对于这类亟待上市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企业而言,资本市场的包容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博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eth P.Bernstein提出,历史上,更好的技术能带来更高的生产率,带来更多的增长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够有益于整个社会。中国市场跳跃式发展,已超过北美、欧洲等多个发达地区市场,中国是利用现代技术及数字基础设施服务的庞大潜在市场。

  在高盛亚太区(除日本外)总裁施南德(Kevin D Sneader)看来,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禀赋,“未来需要更好地引导资本进入科技创新环节,在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之间创造良性互动”。

  为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创造良性互动,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表示,资本市场要为新兴(科技型)企业量身定制并帮助其壮大发展,首先要制定相适应的上市规则。她谈及,港交所从1993年第一只股票上市以来,就进行多次上市规则的调整,每一次修改都是根据企业的需要。举例来说,2018年4月,港交所在原有的主板上市规则之外,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简称18A),为生物科技企业赴港上市进行量身定制,截至目前,港股市场已有6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去年3月,港交所继续调整上市规则,设立特专科技新章节(简称18C),接纳新兴及创新企业上市。

  施南德提及,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必然会有痛点、堵点,举例来说,如何在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之间创造双向流动,想创造这样的良性循环并不容易,因为创新总是有着最高的不确定性,创新的融资回报也是非常不确定的。“特别是在创新的早期阶段,47%的研发项目在早期只获得4%的融资。”他说。

  围绕资本市场如何克服支持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痛点,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邱勇提出,作为交易所,增强资本市场的包容性以支持科技创新,成为其重要使命。谈及上证所开设科创板以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实践,邱勇用六个数据来强调科创板对支持科技创新发挥的作用,回顾科创板成立五年以来的成绩单。

  一是科创板的设立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强大的资本支撑,五年间累计融资超过万亿元。二是促进了关键领域产业链的形成和聚集,科创板中,新一代技术、高端设备制造和生物医药在672家公司中占了80%。三是促进了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去年全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2.2%,是A股市场平均的3倍以上。四是促进资本、产业、技术、人才的融合,572家公司中已有400多家实行了股权激励计划,覆盖9万多名核心人员。五是促进了科创企业做大做强,从2019年到2023年四年的时间里,科创板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是23%和24%。六是激发了创新资本对科创企业投入,九成公司获得创新资本、科创资本的基金投入,平均获得资金投入9.3亿元。

  促进资本市场的创新性

  除提升资本市场的包容度外,提升制度创新性也对支持科技创新企业起到重要作用。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4月份国务院出台了资本市场新“国九条”,随后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沪深交易所也跟进一系列配套措施,涉及分红、退市等制度安排。6月1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的8条措施,进一步深化科创板“硬科技”特色,健全发行承销、并购重组、股权激励、交易等制度机制。

  邱勇表示,这些措施对于支持科创板发展,对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及支持科技创新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作为交易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来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打假防假,促进资本市场生态建设。

  施南德认为,近期中国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政策以及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政策的出台,创造了更好的机制环境,将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正如我在开头提及的那样,中国的科技创新做得很好。而现在最重要的工作是把创新成果规模化,这需要更多的时间达成,但也是机遇所在。”

  新“国九条”后,科创企业境外上市热情显著升温。证监会官网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年内已有81家企业的境外首次公开发行上市获备案通过,已超过去年全年的72家。赴境外上市的企业,多分布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自动驾驶等含“科”量极高的行业,不少企业境内上市折戟后,转而选择港股、美股市场。对此,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将继续加快企业境外上市备案速度,支持科技创新实力强的企业到境外上市。

  “我们现在的速度比以前快了一些,但是境外上市备案毕竟是新生事物,我们的速度还不够快,还要继续加快备案速度。排队企业非常多,这是好事,表示中国有一大批企业非常活跃,它们都想做大做强,我们要大力支持。”方星海表示,对于境外上市,证监会的态度是要加快备案,未来还要加大对融资额度较大、科技创新实力较强的企业到境外上市的支持力度。

  面对中国企业“汹涌”的赴港上市潮,陈翊庭强调,随着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制度不断优化,中国企业赴港上市热情较高,创新型企业的成长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港交所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服务于此类中国企业。

  在她看来,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前景广阔,产业链上下游公司具备上市融资需求,港交所将提供广阔的舞台。“目前,在港交所上市的企业不仅包括整车制造企业,还包括提供动力电池、原材料的EV(纯电动汽车)、上游企业等。”她介绍说,在港交所上市的7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总市值已达到6000亿港元。

  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平台,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也不断演变出新的创新性生态。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直言,作为传统金融人,他认为未来微循环、微生态会越来越多,它会不断地把传统资本市场的份额逐渐地吸收。

  在刘珺看来,成立资本市场只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分别是可信的环境;交易和清算的制度安排;价值创造的平台。未来,随着能够承载这三个作用的微循环、微生态越来越多,甚至科技巨无霸公司、头部企业也承担起这三个作用,那么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可能将会变成比矩阵还要复杂的系统,而这将对传统金融系统及资本市场造成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