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Center

  财政审计一直是审计工作重点,今年这方面有了新的侧重点。

  1月11日,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部署了2024年审计工作六大重点,其中财政审计继续成为重点对象。这包括常见的中央财政管理、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税收征管、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与前些年这一会议相比,今年审计署在财政审计方面,提了两个新的关注点:一个是地方招商引资“税收洼地”问题,另一个是重大财政造假。

  上述会议在部署围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展审计时,谈到着眼推动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时,要求深入揭示一些地方招商引资中违规出台“小政策”、形成“税收洼地”等问题,严肃查处违规返税乱象。

  近些年经济增速放缓,地方更加重视招商引资。一些地方通过不规范的税费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入驻,比如税收先征后返等,实质造成“税收洼地”,有违公平,破坏全国统一大市场。

  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今年经济工作重点时要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其中就包括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审计工作一大重点就是关注“税收洼地”这一破坏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问题。

  一位地方财政局长曾告诉第一财经,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较快获得招商引资成果,在与企业签订招商引资合同时,给予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或给予企业与税收挂钩的财政性奖励或补助。这些优惠政策一方面扰乱了整个国家的税收征管秩序,破坏了全社会招商引资环境,且容易形成不正当竞争,长远来看,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税收洼地”问题此前多次被审计部门揪出并整改。比如,审计署2023年6月披露的《国务院关于2022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下称《审计报告》)显示,在重点审计54个地区财政收支情况,并就共性问题延伸了其他地区发现,55个地区违规或变相返还税收或土地出让金等225.08亿元。事后55个地区清理废止违规出台的税收返还优惠政策,规范招商引资行为。

  2021年针对审计发现违规返还税款等问题,财政部、税务总局开展过专项整治行动。

  上述会议在部署今年工作重点时,还要求围绕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开展审计。贯彻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要求,密切关注地方债务管理、信贷资金投放、不良资产处置等情况,深入揭示重大经济贪腐、重大财务舞弊、重大财政造假等突出风险,及时反映影响经济安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重大财政造假风险成为今年审计工作重点关注对象。

  2017年辽宁、2018年内蒙古曾自曝此前一些年份财政数据造假,分别调减此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千亿和五百多亿。

  近些年疫情冲击下基层财政紧张,虚增财政收入有抬头迹象,也成为监管重点。比如,上述《审计报告》称,70个地区通过“自卖自买”国有资产,虚构土地交易等方式虚增财政收入861.3亿元,其中67.5%发生在县级。整改后,70个地区开展专项整治或完善财政收入管理制度等,已将31.49亿元虚增收入退库,追责问责55人。

  上述会议还要求,今年推动加快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此前中央提出要谋划新一轮财税改革。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新一轮财税改革短期要化解面临的宏观税负持续下行、财政紧平衡、地方债务风险上升和土地财政向何处去的问题。中期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解决财政可持续性问题。长期更要站在国家治理和国家战略的高度,围绕促进共同富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统一大市场、统筹发展与安全等战略任务,构建新的财政和税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