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3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专题会议上,工信部正式发布了《“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建设指南》,鼓励开展先导区试点建设,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充分释放“5G+工业互联网”叠加倍增效应,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新型工业化。
工业互联网结合了物联网(IoT)、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有效地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如何通过工业互联网助力制造业企业锻造全球竞争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讨的命题。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工业互联网正在改变全球制造业的竞争格局,通过实现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它正在颠覆传统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与产业形态,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以机器、原材料、控制系统、信息系统、产品以及人之间的网络互联为基础,通过对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和高级建模分析,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变革,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包括石化、钢铁、能源、电子信息、家电、服装、机械、汽车、装备、航空航天等行业和领域,加速了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成为全球工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2017年,我国首次在政府层面提出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并倡导深化“互联网+”发展先进制造业,经过六年多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家,平台也开始走向市场化,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伴随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核心竞争逐渐由规模扩张转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制约也随之而来,具体表现为:
一是相对于国外由西门子、通用电气等头部企业引领并主导发展的情况,我国工业互联网市场主要由政策和补贴推动,市场需求推动相对较弱;二是就企业能力而言,国外企业已经建立起较为成熟的产品服务架构,而我国大部分工业互联网企业仍在产品研发、完善和构建生态系统的阶段,产品服务与商业模式尚未成熟,落地项目以渠道关系为主;三是就市场需求而言,目前国内工业互联网主要的需求仍来自于政府部门以及央国企,依旧是自上而下的发展逻辑,难以持续推动,亟需释放底层需求与市场活力。
为了在这场新工业革命中获得领先,制造业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的优势,提升自身的全球竞争力。政府和企业亟需从基础设施、数实融合、商业环境、生态构建等方面多措并举,以构建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良性发展格局,具体而言:
一是加快建设健全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领域的数据、网络、算力以及算法平台等基础设施,同时鼓励制造企业投资于高速、可靠的数字基础设施,包括云计算平台、大数据中心和5G网络等。这些基础设施为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共享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是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基石。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能够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更高的响应速度和更强的协作能力。
二是实现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实施数字技术应用示范项目与推广,打造一批具有可复制推广的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与解决方案,促进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制造业企业需采用先进的工业互联网技术,整合传统制造设备和智能数据系统。比如通过物联网技术,企业可以实时监控生产线,提高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利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不断丰富工业大数据的分析应用场景,企业能够精准预测市场需求,优化生产过程,提升产品质量和制造效率,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三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支撑,实现包容性增长。工业互联网供应商应尽快了解与锚定底层市场需求,应围绕客户增值服务,让客户从设备数据和分析中获得更多商业价值。笔者认为,数量巨大的中小微企业是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的对象群体,在供应商挖掘服务对象需求的同时,鼓励中小微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和技术升级,真正实现在平台上的“双向奔赴”。具体的鼓励方式可以探讨,比如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助力中小微企业接入高质量的数字服务,如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在线协同工作工具,旨在帮助中小微企业提高生产力,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还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四是构建开放合作的生态系统。公司间的合作和生态系统构建是工业4.0的关键。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跨国项目与伙伴关系提升竞争力,加强与供应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的协同,形成紧密的产业联盟,并通过标准化让数据流通无障碍。同时,加强与学术机构和研究组织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共同开发新技术,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